1972年1月8日,毛泽东含泪签署了关于召开陈毅同志追悼会的文件。在审阅悼词时,他发现全文仅600字,其中简历占据了半数篇幅。随即,毛泽东拿起笔,将悼词中的“有功有过”四字划去。1月10日午后一点,毛泽东忽然对工作人员下达指令:“调度车辆,我要亲自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言罢,他缓缓起身,步履蹒跚地向门外走去……
1、紧急清扫、借沙发、装取暖器。
1972年1月6日的午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负责人紧急赶往中央办公厅,出席了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会上,会议决议将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安排在1月10日的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礼堂举行,所有筹备工作必须在10日清晨完成。中央特别设立了治丧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则是中央办公厅、军委办公厅以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三家单位抽调的人员。八宝山的领导们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肩上担起了千钧重担……他们的紧张并非无端。以往八宝山举办的追悼会,多为地方省部级或军队军级领导的,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追悼会则通常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即太庙)或市内的嘉兴寺举行。然而,像陈毅同志这样级别的高层领导,其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尚属首次。中央的这一决策自有其深意,诸如规格和安保等因素的考量,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坏“四旧”时,嘉兴寺也未能幸免,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央决定将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改在八宝山举行。
会议结束后,众人迅速返回八宝山,随即召集各部门的负责人举行紧急会议,对任务进行详细分工与落实。此时,礼堂刚刚完成改造工程,原本的两台火化炉已被移至现在的火化车间位置,而告别室则被改设为休息区。改造工程虽已告一段落,但礼堂内依旧显得空旷,满目皆是未清理干净的沙灰。
八宝山领导早有整理之志。然而,彼时公墓中人数寥寥,仅数十人而已。在短短四日内完成如此庞大的筹备工作,人力显然不足。
面对眼前的情况,治丧委员会立刻行动,军委方面打来一通电话,不久便有几辆大型卡车抵达,载来了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一个连队。军委的官员对公墓的领导说道:“今日,这个连队就交由你们指挥。”听到这话,公墓的领导喜形于色,便将清理礼堂及墓区卫生的重任托付给了这支队伍。各班排依照分配的区域展开工作,一百多名健壮的小伙子们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墓区的环境卫生已整治完毕。然而,空旷的礼堂与休息室内却空无一物,总不能让党和国家领导人无席可坐。尽管治丧委员会并未将沙发与软椅的购置纳入预算,但公墓的年度资金仅限于上级拨付的行政事业费。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决定寻求帮助。公墓向北京饭店和市政府提出了借用沙发和软椅的请求,当得知这些用品将用于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时,对方即刻同意。八宝山公墓的负责人迅速行动,从部队借调了几辆卡车,并派遣了两个班的战士。他们从北京饭店借来了十几张大型沙发,又从市政府借来了200把椅子。在短短的时间内,各个休息室便得到了妥善布置,显得井然有序。
根据领导指示,追悼会期间礼堂内需维持20至22摄氏度的温度。然而,礼堂内并无暖气设施,空调设备也无处可寻。无奈之下,我们采取了传统措施:在每扇门上悬挂棉质门帘,以抵御寒风侵袭。随后,军委办公厅协调总后勤部支援了几台大型取暖炉和数十节烟囱。但在如何安置炉子以实现最佳加热效果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让工人们陷入了听从谁的抉择的两难境地。
历经波折,设备与供暖问题终得妥善解决,治丧委员会与八宝山的工作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2、张茜静听追悼会流程介绍。
1月10日的午后,天空阴云密布,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在为陈毅将军的离世哀悼。
一辆辆巨型客车相继驶来,将一千余名来自党政军各界的代表送往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代表们依次下车,在礼堂前静谧而自觉地排列成两列,依照既定的位置肃立。众人怀着深切悲痛的心情,前来向陈毅同志作最后告别。仰望礼堂上方高悬的“陈毅同志追悼会”巨型横幅,有人轻声抽泣,有人轻轻用手绢擦拭着夺眶而出的泪水。
一辆面包车缓缓驶入八宝山西门,停靠后,两名青年小心翼翼地将一位面容憔悴、神情哀戚的妇女扶下车来。在她的引领下,她步入了礼堂。人群中不知是谁轻声呢喃:“陈老总的夫人,张茜女士。”
休息室里,服务员轻手轻脚地给张茜及其子女送来一杯杯热茶。张茜向服务员微微点头致谢。治丧委的工作人员简单地向张茜介绍追悼会的准备情况及开会的程序。张茜及子女默默地听着,没提出任何要求。最后张茜说:“感谢各位,这段时间里给你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距追悼仪式启幕尚有一小时之差,周恩来同志抵达了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堂。
周总理逐一审视了毛主席、西哈努克亲王的休息空间,并细致地观察了室内温度。随后,他注意到礼堂值班室外有几名来自八宝山的工人拥挤在门口,正等待着与他会面。于是,他迅速走向他们,关切地说:“大家辛苦了。”
3、江青找厕所故意找茬
一辆红旗轿车缓缓驶至礼堂门前,停下脚步。车门缓缓开启,走出了那位在“文革”期间声名显赫的“旗手”——江青。
江青踏入屋内,忙不迭地搓动双手,询问道:“这屋内似乎有些凉意,温度是否适宜?”负责治丧事务的工作人员恭敬地回应:“江青同志,室内温度严格按照标准设定为22℃,周总理刚刚已经亲自确认过。”
江青听闻治丧委员会将周恩来提及,便觉得这是对她的一种有意贬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不要再一味地称呼总理,我询问的是你,你们的工作为何总是让总理劳心费神?”
江青双手背在身后,静静地伫立在窗前,凝望着窗外那漫天飞舞的雪花。片刻之后,她朝着门口大声呼唤:“小薛——”
江青的服务员小薛迅速步入屋内,江青微微点头应允:“嗯,请告知一下卫生间的位置,我需要前往一遭。”
薛先生离场后,不久,治丧委员会成员便接踵而至。“江青同志,礼堂内暂无卫生间设施,您可以前往……”“这话怎么说?”江青打断他的话头,情绪激动,“礼堂若没有卫生间,主席若是莅临,亲王若是光临,该如何是好?难道您是存心不干了?”
丧事委员会成员立于一旁,竟无人敢妄言。礼堂方由告别室改造而来,增设一间既需上水又需下水的高级厕所,实难在短短三天内完工。加之还需精心规划,不能随意搭建,以防将来不适用而拆除造成浪费。这些情况均不宜告知江青,否则只会激化矛盾。
周恩来结束工作返回,于户外听闻江青喧哗,未语一声便推门而入。“有何要事,江青同志?”周恩来询问。
江青激动地拍打着手掌,言辞中带着些许无奈:“总理,请您评一评这理,他们竟然连最基本的厕所设施都不为我准备。”
“原来如此!”周恩来耐心地阐述道,“这礼堂刚刚完成改建,以往并未在此举办过如此规模的集会,自然也就没有设置厕所。这样的情况只是暂时的……他们连续多日辛勤筹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身心都已疲惫。现在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全力做好迎接主席的各项准备,这些小困难自然要一一克服。毕竟,周边不也设有公共厕所吗?”
治丧委的人见周恩来为自己开脱责任,心里万分感激,便对江青说:“我将派人前来保护您的安全。”
江青询问道:“此处附近有洗手间吗?”负责丧事的委员会成员指向窗外回应:“在南边,距离这里100米,靠近墙根的地方,我们已经进行了清洁。”
江青大声说道:“这不行,那种厕所我不能去!我可是最注重卫生的人,我住处的厕所又是怎样的呢?”
“江青同志!”周恩来见江青还在挑剔,严肃地说:“我们今天是来参加陈毅追悼会的。一会儿主席就到,他们治丧委还有很多工作要安排,你不要在这些小事上纠缠。过去在陕北条件还不如现在,不也过来了?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呢?!”周恩来见她无言以对,转身用和缓的口气对治丧委的人说:“请安排几位同志陪同江青同志,途中务必小心谨慎,确保安全。”
江青见周恩来真火了,再加上也真憋得尿急,就顺着台阶说:“不必了,我将让小薛她们陪同前往。”出门之际,她又不无挑衅地回头对治丧委员会的人员说:“即便不顾总理的颜面,我也未尝不是有所坚持。”
陈毅同志追悼会落幕之后,上级部门迅速拨款,对礼堂进行了改建与装修,并在其中增设了卫生间设施。这对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而言,可谓是因祸得福。江青的阻挠反而促成了条件的迅速提升与改善。
4、毛泽东慰张茜,赞张伯驹挽联
临近会议召开的时刻,参与追悼会的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抵达礼堂,并在三室及其他休息室中各自安顿下来。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亦已抵达。周恩来正与西哈努克亲王交谈,一名工作人员悄声向周恩来传达了信息。周恩来轻轻点头,起身向在场的人们宣告:“毛主席已经到来。”
周恩来迅速步出三室,抵达西门处迎接毛泽东。毛泽东在周总理的陪伴下抵达三室。毛泽东与西哈努克亲王进行了短暂交谈。周恩来在一旁询问毛泽东的看法:“主席,陈毅同志的遗孀张茜女士及其子女已抵达,目前正于二室休息,您看何时前往探望为好?”
毛泽东挺身而起,周恩来随他一同步入张茜所居的二室,轻轻推门而入。张茜与孩子们齐齐站起。周恩来举起手,示意道:“主席亲自来看望你们了。”
毛泽东步入房间,尚未走近便已向张茜伸出他那宽厚而温暖的双手。张茜急忙上前,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轻轻唤了一声:“毛主席!”随即,泪水涌上眼眶,泣不成声。站在母亲身后的陈毅之子陈昊苏等人,亦难掩悲伤,纷纷低下了头。
毛泽东轻拍张茜的手,语气中带着安慰:“陈毅同志离世,我们的心情与你并无二致。”他目光转向张茜身后的孩子们,语气坚定地说道:“你们应当继承陈毅同志的事业,不懈努力,持续奋斗,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遵命!”张茜轻轻放开手,从口袋里取出手帕,轻轻擦拭着脸颊上的泪痕,“我们跟随主席的指引,照着主席的指示去行动。”
悼会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毛泽东缓缓步入大厅。行走间,他的目光不时扫过走廊两侧,细细留意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其中,一个并不显眼的花圈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停下脚步,轻声以湖南口音念道:
挥剑如虹,铸就坚城,忠诚之心,坚不可摧。军威震慑淮海,恩泽播撒江南,万民同怀哀思。遥望祖国河山,永别赤县故土。
毛主席微微颔首,对这篇佳作表示赞赏,目光随之转向下联。
挥舞长戈,挽留落日,豪情依旧,无愧此生,功勋昭著,惠及苍生,九泉之下亦当含笑,翘首以待新世界的到来,遍野红旗飘扬。
毛泽东看落款是张伯驹,转过身对着张茜说:“陈毅和张伯驹很熟吗?”张茜简单介绍了陈毅生前很赏识张伯驹的博学多才。当听说张伯驹因不满林彪一伙而填词抨击,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至今没有工作和户口,生活无着落的情况时,毛泽东微微一怔,他对周恩来说:“我觉得像张伯驹这样的才子理应给予生存的机会,至少得让人家有一口饭吃。你是总理,能否帮他安排一份工作?”
周恩来微微颔首:“主席请安心,我们定将遵照主席的旨意行事。”此语既是对毛泽东的直接回应,亦是对在场者的宣告。“文革”期间,众多知名人士遭受迫害,为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周恩来倾注了诸多心血。今日毛泽东发表指示,于他而言,宛如握有了权威的尚方宝剑。随后,周恩来克服了江青等人的阻力,聘请张伯驹担任中央文史馆的馆员,从而解决了他的工作和户口问题。
5、扩音器关键时刻失声
追悼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同志亲自主持。周恩来同志发表了深情悼词。
在大厅之外,广播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控着设备,将周恩来总理的声音调整至最理想的音质。完成调试后,他们悄无声息地移至大厅东侧的门口,透过门缝凝望,心中满是渴望,期盼能亲眼目睹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周恩来缓缓说道:“陈毅同志,安息吧!”话音刚落,扩音机中便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嗡”响,随后便再无声音。那三名仍趴在门缝观看着毛泽东讲话的广播事业局工作人员,立刻拔腿向存放器材的房间奔去。他们面容失色,双手颤抖,不知究竟发生了何种故障。
周恩来镇定自若,轻敲扩音器两次,发现并无回应,心中便预感到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况。他果断地决定,请毛泽东主席和西哈努克亲王先行返回住处,确保他们的安全万无一失。
广播机构的工作人员深感震惊。倘若扩音设备正常,毛泽东或许会发表一些重要讲话,这些至关重要的指示或许对陈毅、对老一辈干部、对全国民众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为了多看一眼毛泽东,他们却引发了这场灾难,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悲痛。“故障的原因已经查明了吗?”紧随其后的公安人员追问道。
“或许是由于一根管道的损坏所致,但具体的原因还需返回后进行详细调查。”
有人愤然拍打扩音器,怒斥道:“他妈的,原本期望购入一台优质的进口设备,岂料这玩意儿竟如此不给力!”
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行事谨慎。若这次事故被说成是你在破坏陈毅的追悼会或是毛泽东的讲话,那么你将承受极大的压力。幸运的是,周恩来的悼词已经顺利念完。假如故障发生在开头,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西哈努克亲王都在现场,那我们还能否继续这个会议呢?
数日后,众人均接受了体检,而广播事业局亦向中央递交了详尽的检查汇报。
广瑞网配资-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配资开户公司-2024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